闫新生,著名画家、学者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,中央美术学院、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。




这个是闫先生过去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的讲座招贴 讲座简介:题目:图像—另外一种本性层次上的交流。 1、高山流水之弦外音。 2、赵一《非草书》所带来的正面消息。 3、非像的意涵。 4、从几件老生常谈的作品看草书之失。 5、气与神。

7、中国画史上惊天一问。 8、倪云林:心灵的安顿。 9、徐文长。

10、截断众流,走出知识。 11、误解:只堪自怡悦,不堪持赠君。 12、不汝还者非汝而谁。

13、不觉欢喜,真实欢喜。 14、创意产业的落后。 15、西方绘画自觉 
16、欧洲累积起来的全部知识和聪明之误。 17、赛尚凡高高更遇到的困难。 18、毕加索对塞尚劝告的误解。 
19、浑沌与上帝。 20、悠然见南山


中央美院教授贾又福评论:"天真烂漫、纯朴自然、痛快淋漓,轻松灵动有趣味。随意而不草率,单纯又很丰富,很有才华。"

李少文评论说"很有灵性,这种灵性是有些人一辈子也追求不来的。"

中央美院副院长范迪安写出评论文章:"闫新生的花鸟作品,其取材立意有文人传统,但不是故旧书斋的温文尔雅气息。在谴行云笔之际,笔端的那份情感已经含有了来自土地的素朴与单纯。因为它们的出现不是来自程式经验或者浅薄的自娱,而是从自身经历出发的积淀于内心深处的那份记忆与追怀……。"正如前人所言"画到精神漂没处,更无真相有真魂"了。

2017年2月25日下午14:00—17:00,当代著名画家闫新生国画讲座在广元市美术馆创作室举行。座位需要提前预约。 预约电话 0839-5575508



文章选摘 【观点】证合文心 闫新生 情之所至 用什么题材无关紧要,什么题材都能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感,但要所思到位,所感“不隔”,还是亲切的事物。它能帮我们言说。这两年来,我沉浸于莱园子、棉垄、榖田,并不是因为我出身农民,也不是因为我至今每年都要帮助老父亲春种秋收,只是因为亲切,因为它们的生命力,它们的质朴、简单、平淡、乃至漠漠无闻的虚静,使我嗅到了令人沉醉忘返的“真味”。如今,没有衣食的功利,丰年图腾的祈祷早已成为史前的传说。可是相反的,它们时时令我有一丝儿时缺衣少食的痛感。我珍惜着,怀揣着这种亲切的痛感,依托莱园子、棉垄、榖田,寻找精神的居所,皈依灵魂的故乡,实践我对文明的否定,逃离那个由欲望和速度控制的状态。这些虚静的题材,我们是熟悉的,但熟悉并不妨碍我们的创造冲动。我倒是一直都忘不了我多年前第一次画我父亲的惊异--他原来是这样!我也深记得我第一次涉足玉米地的创作,真刺激!他与我三、四十年来头脑中所存在的玉米的细节那样不同,那样个别,它是那样非凡。从那时起,我发现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僻和新奇。可能由于我们原以为我们熟悉它,没有丝毫不熟悉的精神准备。也可能来源于创作前的补课般的格外用力的无微不至的关照,至使观照结果与预期的熟悉太不相称吧。于是我们遭遇了意外的惊奇,它更激起我们创造的冲动。
讲座现场:



|